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就醫前,一定要先搞懂的醫療大小事》闖越醫療迷霧


闖越醫療迷霧

文/ 劉育志

醫療在人類社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生老病死都離不開它。但是,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早已佔據了許多新聞版面,並成為每個人心中的恐懼;民眾害怕自己成為受害者,醫護人員也擔心成為事件的主角。很可惜,直到今日主管機關依舊沒有提出合宜的策略改善此一狀況,放任醫病對立,每況愈下。

想要改善醫療糾紛得先釐清那些是「醫療意外」,那些又是「醫療錯誤」。所謂的「醫療意外」就像是羊水栓塞、新生兒猝死等,既無法避免亦無法預測,這些狀況源自於生命本身的風險;至於「醫療錯誤」則像是開錯刀、給錯藥、打錯報告或將紗布遺留在腹腔裡。

關於「醫療意外」人力並無法扭轉,但是「醫療錯誤」卻可以建立適當的機制來減少與避免,例如規範護理人員所照顧的病人數,讓他們有充裕的時間核對並執行各項治療;限制醫師的工時,禁止他們在精神不繼的狀況下做出輕率或錯誤的決定。克萊恩醫師在書中提到,想要避免受到醫療錯誤的傷害就必須小心地選擇你的醫師,其中第一項就是「過度工作」的醫師。另外改善急診室的壅塞、建立藥物交互作用警示系統,都能有效降低發生醫療錯誤的機會。

牽涉到生命與人,使醫學充滿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想要降低醫療錯誤所造成的危害,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接受「人是不完美的」這樣一個事實,然後著手分析錯誤的成因,找出可以改善的環節,並嘗試在制度上做必要的改進,才有可能降低未來錯誤發生的機會。若我們仍一昧地認為醫事人員該是完美且無所不能,並選擇用嚴刑峻罰來對付「不完美」的醫事人員,那我們將會距離心中理想的醫療越來越遠。

制度的良莠對於醫療品質關係重大。在第一章裡,克萊恩醫師所談論的是美國保險公司對醫療行為所造成的影響,這些以營利為目的的保險公司會竭盡所能地否決各種由臨床醫師判定患者所需要的檢查,乍看之下似乎與我們無關,其實不然,在台灣的醫療環境亦存在同樣的問題,因為全民健保受困於捉襟見肘的預算,亦是不擇手段地進行核刪,對於臨床工作已產生巨大的影響。醫師在選擇藥物或檢查的時候,無法依照患者的狀況做出最適當的決定,而是被迫採用較廉價或較不會被核刪的品項。可見,無論政策的出發點是為了賺錢或為了省錢,都已扭曲了醫療行為,這些操控所造成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也帶來了許多的醫療難題。

制度層面的修正因為影響層面廣泛,並非一蹴可及,所以克萊恩醫師亦不斷地提醒我們,想要讓自己免於受害,最重要的就是積極參與自己的醫療。

我們都得將自己視為醫療團隊的一員,而非草率地丟下一句「你決定就好」,這樣的回答就是對自身健康最大的不負責。對於自己的病情、藥物都不願意搞懂時,又怎能期待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呢?許多醫療糾紛正是導因於雙方認知有著過大的落差。唯有醫病雙方目標一致時,才能共同努力。

記得多和醫師討論關於自己的診斷、病情與用藥,當然,務必使用正確資料而非胡亂猜測或道聽塗說。請花時間閱讀關於自身疾病的資料,畢竟最能清楚感受症狀,且最需要替健康負責的正是自己。切勿抱持自以為是的希望,而需要認真了解各種治療的優劣與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並做好準備。一無所知絕不會替自己帶來較好的運氣,病是自己的,命也是自己的,千萬不要讓自己在診斷、治療的過程中缺席!




作者: 理查.克萊恩

譯者:皮海蒂

出版社:原水

加入好友 加入劉育志的LINE@!

文章瀏覽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