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金鏟助孕 貽笑大方


金鏟助孕 貽笑大方

文/ 劉育志

生育率低迷將使人口嚴重老化,勞動人口大幅減少,於是許多國家紛紛提出政策想要鼓勵生育。為此新北市政府大張旗鼓地舉辦「金鏟子助孕」活動,發送500支「助孕金鏟」。

這份名為「送金鏟子,再創祝孕傳奇」的新聞稿寫著「市府打造的金鏟子屢屢發威,前兩年參加新北市聯合婚禮的333對新人都有獲贈金鏟子,已懷孕新人高達6成。」

在新聞稿中刻意提出數據顯然是為了強調金鏟子的助孕功效,順便當成政績來誇耀,不過這種作法恐怕會貽笑大方。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生人活宰動手術


生人活宰動手術

文/ 白映俞、劉育志

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搞懂解剖就好像擁有了「人體地圖」,不過要闖入人體進行侵入性治療之前還有個重大的關卡,「疼痛」。

一直到19世紀,醫學上仍沒有常規且有效的麻醉方式,因為無法解決手術疼痛的問題,外科其實是相當受限。過去,為了減輕疼痛,在手術開始前,病人會先吸鴉片或喝酒灌醉自己,喝到快昏死過去時,醫師便請出幾個彪形大漢壓住病人,接著用血淋淋的閃電刀法盡快迅速結束手術。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開刀,等於是活體解剖,醫師根本不可能在病人的嚎叫、掙扎下進行精細和長時間的外科手術。外科醫師被迫又快又狠地廝殺,而周遭民眾評斷外科醫師的好壞,常常也是由「開刀速度的快慢」來判定。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外科醫師少,少得真要命!


外科醫師少,少得真要命!

文/劉育志

當年選擇外科的時候,外科就是「人才羅致困難科」。有人說風水輪流轉,外科的窘境遲早會改善。

那料,十年過去了,外科的處境只有越來越「冏」,絲毫沒有進步。

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外科醫師缺乏的狀況在全世界都很普遍且越來越嚴重。

外科醫師的缺乏對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北風戰太陽,路人怎麼辦?


北風戰太陽,路人怎麼辦?

文 / 白映俞

牛寶寶的學校送小朋友《北風與太陽》這本童書 + 故事CD當禮物,牛寶寶自然開心地放CD來聽故事...

這故事算老梗了。

北風覺得自己超強,但太陽可不同意,硬說自己更厲害,兩者則決定要來比上一比。

比賽時北風與太陽隨機找了個路人,約定誰先讓路人把外套脫下來誰就贏。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傷口灑鹽是迷信


傷口灑鹽是迷信

文/ 劉育志


「鹽巴可以殺菌消毒,嘴破就要灑點鹽,比較快好。」

小時候常聽老一輩這樣講,甚至也有人認為用鹽巴刷牙可以把細菌殺光光,長保口腔健康。多年以來這個想法口耳相傳,偏偏教科書裡壓根沒有如此論述,究竟這樣的說法從何而來?

評鑑是雞毛?還是尚方寶劍?


評鑑是雞毛?還是尚方寶劍?

文/ 劉育志

近幾年來「醫療崩壞」的狀況持續惡化,但是衛服部卻依然故我,認為「醫院評鑑」能夠無所不能。

從暴力防治,到改善血汗醫院,事事皆求諸「醫院評鑑」,恐怕是不智之舉。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面臨生死關頭的鬥士──讓我們為你拚命


面臨生死關頭的鬥士──讓我們為你拚命

文/ 白映俞

以前當住院醫師時,曾經一度覺得看照會並不難。小住院醫師嘛!只要看懂病人「該不該收住院」,「要不要趕快開刀」這樣就好。等到資歷再更深一點後,開始要求自己,要想懂每個病人「該怎麼開」,術式百百種,至於對特定患者要從哪下手最有利,開刀範圍要多大,患者能撐過多長的手術時間,這些都要先想好,才能做出對患者傷害最小但獲益最大的決定。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放血放到死


放血放到死

文/ 劉育志

大家肯定都聽過「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故事,父母、師長總是希望以此為例告訴孩子要誠實正直,不過,這故事徹頭徹尾是捏造出來的。當年有位牧師為了提升書的銷售量,便虛構這麼一個橋段,萬萬沒想到,此後竟會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現在,請暫時忘掉櫻桃樹,讓我們回到18世紀末,來看看華盛頓生命的最後一天。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我們最幸福!急診室的美麗真相


我們最幸福!你所不知道的美麗真相

文/ 劉育志

今天讓我們從一個小故事說起。

在某個夜裡,有位中年男子來到急診室,一開口即表明自己是「某國立大學人事主任」。甚至還義正嚴詞地大罵:「我都已經說我是人事主任了,你們還這樣,那其他沒背景的人要怎麼辦?!」

扛招牌、亮名號的狀況在急診裡是屢見不鮮。不管是什麼人物,無非就是希望能獲得特權「立即處理」。雖然大家都是如此「唯我獨尊」地希望「立刻馬上」,但急診室在處理上依舊得按照病況的輕重緩急,以性命垂危為優先。既然連任職於大學的大人物都不曉得這類常識,想必還會有許多人不甚明瞭,因此咱們就用一點點篇幅來簡單介紹。

急診室裡所遵循的道理叫做「檢傷分類」(triage)。檢傷分類的概念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了因應戰場上的大量傷患,嘗試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初期的概念很簡單,把患者分三種,一種是不管救不救都會活,一種是不管救不救都會死,一種是立即介入治療有機會改變結果,第三類患者便需要積極搶救。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醫龍物語》妙筆生花,欲罷不能


妙筆生花,欲罷不能

文/ 急診女醫師其實.

劉育志(小志志)醫師的文章,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因為年紀相近,訓練的過程(從醫學院,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的時期也很接近,基本上對我個人來說,他的文章陪著我度過醫師養成生涯。他的文章看起來,非常真實,非常貼近我實際上遇到的事情。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護理路,步步驚心


護理路,步步驚心

文/白映俞 醫師

下午,我走進加護病房,訪視清晨被送來的創傷病患。

經過五年的外科住院醫師訓練,醫院裡我最熟悉的,就是開刀房和加護病房兩個單位,造訪的次數遠多於家中的廚房。

這些單位裡突發事件多,病人的狀況也較不穩定,自然而然醫師和護理人員會變成並肩作戰的老戰友。然而,在短短的一年之後走進加護病房,我卻發覺,熟面孔怎麼只剩下少少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