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檢
作者:Denise M. Goodman, MD, MS
翻譯:白映俞 醫師
篩檢的目的,是要在一個人生病徵召還不明顯時,就能夠早期診斷出疾病。
篩檢可以是抽血、做影像學檢查(像是X光、或是電腦斷層)、或是測試這個人能不能完成某樣特別的任務。
抽血完成的篩檢用在新生兒上,可以尋找甲狀腺疾病以及肺纖維囊腫;
用在兒童身上的篩檢,可以是抽血檢測血中鉛的濃度,也可以是兒童的聽力測試。
至於成人的篩檢就更多了,像是檢查子宮頸癌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檢查乳癌的乳房攝影,檢查高血壓的血壓測量,檢查糖尿病的血糖檢測,以及檢查大腸直腸癌的大腸鏡。
什麼時候需要用上篩檢?
l 這個疾病是很常見的疾病
l 這個疾病是嚴重的疾病
l 如果這個疾病被早期發現的話,有治療的方法
l 假如這個疾病太晚治療會對身體有害
l 早期的治療有可能會讓結果變好,讓病人在這段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較能忍受。
l 若這是傳染病的話,篩檢可以減少傳染病傳染給他人的機會
篩檢的作法
我們先說“完美的篩檢”該做到的,大概就是當你有疾病時,篩檢結果就告訴你有病;當你沒有疾病時,篩檢結果就告訴你沒有病。
不幸的是,沒有任何一個篩檢是完美的。
對於哪些人該去做篩檢,以及如何詮釋這個篩檢報告,都要相當小心謹慎。
當你沒有疾病,篩檢結果卻說有,這稱為「偽陽性」。
當你明明有疾病,篩檢結果卻說沒有,這稱為「偽陰性」。
假如得到偽陽性的結果,許多人需要再進一步做更多的檢查,但實際上這些後續的檢查是不必要的。
假如一個篩檢的偽陰性結果太多,就可能會延遲病人真正接受治療的時間。
另外要注意的事情是,篩檢並不是真正診斷疾病。
篩檢的目的是要告訴一個人他是不是屬於高危險群,需要再進一步檢查。
很多篩檢都是以兩步驟的方式完成的。
l 第一步檢查會把所有具風險的人都涵蓋進來。這個步驟的篩檢我們希望他盡量不可以有偽陰性的結果,因此會有一些人得到偽陽性的結果。在這一步的檢查裡,如果得到是陽性的結果,就要進行到第二個檢查。
l 第二步檢查的對象是在第一步裡獲得陽性結果的人。這個檢查的偽陽性結果較少,因此在這個階段有些人會獲得令人安心的陰性報告。但假如在第二階段的檢查還是拿到陽性結果,那患此病的機會就相當大了。這個階段的檢查因為目標群眾是那些能因早期診斷而獲益的人,所以特異性較強。
面對篩檢該有的態度
l 詢問醫師關於你這個年紀,有沒有什麼篩檢該做
l 在做篩檢之前,你要了解這個篩檢可以提供怎樣的資訊,並且知道萬一篩檢結果是陽性,下一步要做什麼?
l 不要認為「不去檢查就不會出事,一檢查就出事」。做完檢查要自己去醫院追蹤看報告,不要等著醫療團隊打電話給你。
l 有沒有罹患疾病的風險,需要你自身對家族史及生活型態的了解,醫師會根據你的陳述,建議你該不該做某些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