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牛寶寶》誰創造了眼淚與爭執?
文/ 白映俞
要說:「妹妹,妳每天都是媽媽的天使!」這種話我可說不出口的喔。妳也知道的,常常一轉身,妹妹妳就以小惡魔的姿態飛撲而來。
我們吃飽飯後總有一段快樂的娛樂時間,看要畫畫、剪紙、還是敲敲打打各種樂器。
那天是這樣的,當媽媽我正陶醉於敲鐵琴,邊敲邊唱著:「搜咪咪,發瑞瑞,兜瑞咪發搜搜搜…」
妹妹妳好像覺得有點無趣,開始動手摧毀,亂打著琴鍵,還不斷的喊說:「我的,我的…」
媽媽這次可也不讓妳,心想:「臭小咩,玩具太多了就得意了,什麼東西都說是自己的啊!」
當下決定要硬起來了,跟妳說:「玩具是誰買的?」
而臭小咩妳還是一路重複著:「玩具是我的,是我的。」完全不理會我的提問。
媽媽於是小小的修理一下不講理的妳。
後來媽媽講給其他同事聽的時候,當然還是以「這個小孩真不懂事」這樣的口氣抱怨著,但這些阿姨們好像都很挺妳呢,有個年紀大媽媽很多歲的阿姨,以過來人的身分這麼提醒著:「小孩對維護自己玩具,有不可侵犯的特性,媽咪妳踩到妹妹的界線囉!」
另一個少不經事的阿姨甚至說:「我聽起來只覺得像是兩個小孩在搶玩具的感覺而已啊!」
當然媽媽有暗自檢討當時的反應是不是也過於“不成熟”,但妳知道這件事情中,最讓我驚訝的,是誰嗎?
還是妳,因為大概距離我修理妳幾分鐘後,妳抹掉眼淚,又走過來拉拉我的手,跟我說:「媽媽,我們一起畫畫吧?」
也許在現在的妳看起來,再找媽媽一起玩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不過媽媽看到的,是妳處理一段衝突的過程,原來可以這麼平順。
我相信妳當時覺得自己說的話做的事情,好像不該換來一頓修理,甚至妳還不是很明瞭被兇了的點到底是什麼。
但畢竟妳真的看到媽媽生氣了,妳會希望情況不會再惡化下去,不要變更糟,因為對妳而言,快樂比自尊重要,或說,快樂,比什麼都重要。
衝突,就是像我們發生的事情這般,兩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我想要好好敲鐵琴唱歌,妳可能不想玩這個,或覺得我唱得不好聽,反正我們想做的事情是不同的,是種對立的狀態,這時候“衝突”就發生了。
很久之前媽媽讀戲劇理論時,書裡頭開宗明義就明言:「衝突,是一切戲劇的根本。」
想想也是啊,如果沒有衝突,沒有這些對立的狀態,一齣戲劇就會如水的滋味般平淡,無法有躍然在舌尖上跳動著的酸甜苦辣。
衝突會帶來各種的變化,變化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衝突可以引發各種情緒,像是畏懼,焦慮,對抗,憎恨等等,如同妳看到的,這些情緒常常是負面的。
負面的情緒很麻煩,我想經典人物就是綠巨人浩克吧,就是偶爾會出現在我們的玉米罐頭上,看起來人很好的大隻佬;其實他渾身上下藏了許多的怒氣,每天都在提醒自己不要失控,他一旦失控,全身蓄滿了一觸即發的壓力,瞬間就會像原子彈爆發「砰…」,這時的他也只能搞破壞囉。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衝突”是無法避免地,重點是,我們要怎樣面對這些“衝突”帶來的負面情緒呢?
妳約莫兩歲時的某一天,和媽媽玩遊戲時我們兩個都玩的很high,忘記妳沒穿尿布,也忘記早過了該去尿尿的時間,於是一不小心就尿到地上。
後來妳的爸爸很壞,拿著洗好的褲子問妹妹妳說:「這是什麼啊?」
「褲子啊!」妹妹妳淡定地回答。
爸爸還不死心地步步逼近:「那褲子為什麼會在這裡啊?為什麼會濕濕的啊?」
妹妹妳馬上察覺了爸爸的問句帶點惡意,於是來個相應不理,轉頭用手指著牆上的圖片說:「老虎!」一整個顧左右而言他呢!
這就是“撤退”,或說“逃避”,是另一種很常用的衝突處理方式,可以是像妳一般別過頭,或像我們曾說過的“縮頭烏龜”一般,把頭縮進去殼裡,總之來個相應不理。
說實話,媽媽覺得用這一招對付惡意的衝突還挺有效的,
但妳要知道,這隻烏龜可不能是一隻有“大頭症”的烏龜啊,頭那麼大的話也不是想縮就縮得進去的,會卡住喔。
很多的大人,嗯,好吧,媽媽自己也是啦,就是有過多的自尊而產生“大頭症”,好像透過湯匙看自己的臉那種樣子,好腫好大,讓明明可以用“撤退”處理的衝突,因為按耐不住自己膨大的自尊,只好繼續僵持。
因此很多衝突是自尊導致的衝突,衝突後,就要爭個輸贏,把誰勝誰負當成最後的標準,這時真理不重要,獲勝才是最後的目標。但是常常這樣的衝突,會鬥個兩敗俱傷。
就像今天,如果不是妳很快地走過來和媽媽說:「媽媽,我們一起畫畫吧?」
媽媽可能會為了“我才不要和妹妹說話,等她道歉了我才要和她說話”這樣的堅持,而損失很多和妳玩耍的時間。
我們來說個古時候的故事吧,在沙灘上有一隻蚌正張開著它的雙殼曬太陽,冷不防鷸鳥飛過來,伸出長長的嘴想啄食蚌肉。蚌馬上合住雙殼,鷸鳥的嘴就被緊緊地夾住了。
僵持不下之際,它們就彼此放狠話。
鷸鳥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把妳乾死!」
蚌也不甘示弱地對鷸鳥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把你餓死!」
就在它們兩個互不相讓,誰也不放誰的時候,一個打魚的老翁走過來,一下子就把他們兩個都捉走了。
這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
面對衝突,如果只是一味地爭狠鬥氣,往往造成兩敗俱傷,誰也沒有好結果。
重點是,在生活中我們面臨衝突的時候,一開始常常為了自尊,堅持到底,卻在一天後,甚至可能只是幾個小時後,媽媽就會懷疑起自己,是在跟你堅持個什麼啊?!
回想起來,媽媽堅持的理由常常是為了不能讓妳覺得:「會吵的小孩有糖吃。」
因此對於我們倆之間面對的衝突,會堅持:「我要教會妹妹做人處事的道理」,或是「我不能教出個任性,為所欲為的孩子。」這樣的想法。
畢竟對於你們這代的孩子,一出生就不會有太差的生活環境,爸爸媽媽會害怕妳把這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怕妳只在乎個人的權利而忘記自己的義務,怕妳認為妳想要玩哪種東西,大家就都要放下手邊的事情配合妳。
問題是,妳不會照著爸爸媽媽鋪好的路走,甚至常常是天堂有路妳不走,這時我們就會產生衝突。
但媽媽慢慢明白,許多的眼淚與爭執,其實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根源在於爸爸媽媽的「控制」和妳習慣性的「反控制」。
面對這樣的衝突,我們的反應除了攻擊,其實無論是逃避、妥協、適應、或是合作,都是更好的選項。
攻擊會讓人充滿情緒,沒考慮問題的本身;或者是在考慮到問題本身時,被帶出更多更多的情緒,就像吹氣球一般,越來越鼓,然後就爆炸開來,四分五裂。
就如同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彼此劍拔弩張,妳說玩具是妳的,我說妳不能干擾媽媽敲鐵琴,一旦這樣的氣氛持續下去,只會越來越糟,妳也知道媽媽常常生氣了就「回不去了」。
妳來拉我的手的時候,媽媽不禁想著:「對啊,這有什麼好回不去的呢。」真的是很小的事情啊。
如果我們的衝突是來自於溝通不良,那我幹麻自己還要當個溝通不良的壞榜樣呢?
我們不一定能夠消除所有的衝突,就像爸爸和媽媽不可能從來不吵架一樣,但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是,用溝通來調和彼此的差異。
我可以跟妳說:「妹妹,媽媽在彈琴,妳不可以不想聽就亂敲。」
妹妹可以跟媽媽說:「媽媽,我不想聽鐵琴,妳敲完這一首,我們就來畫畫好不好?」
這樣子就不會有鷸蚌相爭,讓坐在一旁吃西瓜的爸爸漁翁得利,獲得一次可以抱抱安慰兩個正妹的機會了。
人生如戲,想來我們以後的生活,媽媽我女兒妳不可避免地還是會面臨許多衝突,媽媽還是得聲明一下我絕對不是在跟妳搶玩具,但很謝謝妳這次讓我想到許多關於“無謂的自尊”的事情。
自尊不會比快樂重要,我也不應該為了這些堅持,想要跟妳繼續僵下去。
如果我的目的是想要教會妳更多的事情,應該也要自己搞得清楚解決事情的方法,擁有改變現狀的力量。
畢竟面對衝突,無論是合作、適應、甚至適時的逃避(一如妳的經典「老虎」),都會帶來比攻擊或彼此傷害帶來更大的正面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