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會看診的「人形立牌」


會看診的「人形立牌」

文/劉育志

相信大多數人對於醫師的職級都不甚清楚,醫院裡一堆穿著白袍的工作人員,雖然皆繡著「醫師」,不過差異很大。
「實習醫師」是六、七年級的醫學生,他們的身分當然是學生。

醫學系畢業之後,會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的訓練,也就是所謂的「PGY」,他們會輪流到不同的科別完成幾個月的短期訓練。爾後才會進入不同的分科,諸如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等擔任「住院醫師」。

各個科別所需要的訓練時間長短不一,短則三、四年,長則五、六年,訓練結束之後才有資格參加專科醫師考試。資深的住院醫師會擔任「總醫師」,負責較多的臨床與行政工作。拿到專科醫師證書之後,便能成為「主治醫師」。

簡而言之,實習醫師和PGY醫師較為資淺,總醫師和主治醫師較為資深。

雖然看似複雜,不過進到醫院的時候可千萬要把狀況搞清楚。因為隨著急重症醫師荒的狀況惡化,「魚目混珠」的情形也越來越常見。


大廟比較靈,大醫院比較好?

由於大型醫院林立,就醫便利,無論大病小病許多人習慣直接往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跑。這種「大廟比較靈,大醫院比較好」的信仰其實可不一定正確,因為大型醫院裡通常有最多的實習醫師和PGY醫師。

在理想狀況裡,資淺的醫師可以跟著師長們學習、汲取經驗、避免犯錯,但在人力短缺的現實之下,他們往往被推到第一線,硬著頭皮上。

舉個例子講。急診室裡急性腹痛的患者很多,從輕微的腸胃炎到可以致命的腸胃道穿孔都有,若患者是女性,那需要考慮的原因就會更加複雜。為了鑑別婦科方面的問題,急診室照會婦產科醫師的機會自然就很頻繁。

過去在發照會單時,都是由資深的總醫師到場處理。也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負責看照會的生面孔越來越多,他們的臉上時常掛著惶恐與不知所措。這些戰戰兢兢的醫師正是PGY醫師。

根據現行規定,這些PGY醫師在為期一年的訓練過程中,僅有一個月在婦產科。也就是說這些PGY醫師可能才到婦產科一周、二周便要負責到急診室看照會。講坦白點兒,他們對於婦產科的認識恐怕和家屬差不了多少,甭說操作超音波,連內診該怎麼做應該都不曉得哩。若是遇到子宮外孕這類需要盡快動手術控制內出血的狀況,遲了可就來不及囉。

說穿了,這些年輕的PGY醫師只是被派到急診室「假裝有醫師」罷了,充其量就是穿著白袍的「人形立牌」。

這些年輕醫師什麼都不會,卻被迫到前線裝模作樣扮演冒牌的婦產科醫師,何其無奈?不明就裡的患者,又何其無辜?

可是呀,千萬別急著指責正牌的婦產科醫師。因為正牌的婦產科醫師早已如鳳毛鱗爪,稀奇罕有囉。

寥寥無幾勉力維持的婦產科醫師,既要看門診、顧病房,又要接生、開刀、做研究,早就分身乏術,萬不得已才會請出「人形立牌」這種下下之策。


急診室沒有急診科醫師

「魚目混珠」的情形其實也不只有婦產科。

許多醫院的急診室都很缺人力,沒有急診專科醫師該怎麼辦呢?醫院高層會命令其他科別的醫師到急診室支援,所以泌尿科醫師被迫到急診室、家醫科醫師被迫到急診室,這些錯亂的配置早就稀鬆平常。

醫師都一樣嗎?當然不一樣。

擅長處理慢性病的醫師,有辦法精準處理腦溢血、心衰竭、呼吸窘迫或腸胃道出血嗎?

要求泌尿科醫師精確診斷各式各樣的骨折,豈不強人所難。

醫學知識進步飛快,沒有任何人有辦法精通每一個領域,再說臨床工作講究的是熟練,那需要日積月累的經驗,不是換張名牌、換個地方值班就行的。

面對這些問題,總是有人宣稱醫師需要「通才教育」,彷彿把醫師弄成了全科全能,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其實醫學通才的想法絕對是癡人說夢,期待「樣樣精通」的下場往往就是「樣樣平庸」。更何況不同科別之間的學問迥然不同,就好比我們不會要求修車師傅替我們修相機,或請麵包師傅替我們做義大利麵一般。

縱使同樣都是農夫,種花、種菜、種稻、種水果的學問肯定大不相同。學校裡的老師不也都需要分科、分工嗎?

「醫學通才」的期待不過就是官方與資方便宜行事的做法而已,目的就是希望用廉價人力填補臨床上日益擴大的缺口,並掩飾逐漸低落的醫療品質,純粹就是「有人就好」,荒謬如「人形立牌」的現象爺們也都毫不在乎。


劣等醫療品質形同「黑心商品」

大醫院裡有穿著白袍的「人形立牌」,那規模小一點的醫院呢?

在人力更缺乏的中小型醫院裡,夜間仰賴助理值班、用麻醉護士執行麻醉業務的狀況皆非常普遍。(當然,所有的醫院都會公然否認有這種情形,而且也都會通過醫院評鑑。)

對於種種掛羊頭賣狗肉、魚目混珠的現象,各位是否感覺似曾相識?

是的,這些荒謬無比的亂象和喧騰一時的假油事件、混米事件可說如出一轍。

進口橄欖油成本較高,每公斤要100元,於是奸商就進口每公斤30元的棉籽油,調色之後冒充成橄欖油高價出售,謀取暴利。

同樣的,維持醫療品質最需要的就是人力,偏偏醫院高層皆為了追求利潤而緊縮人力,或聘用更廉價的人力。

由最資淺的醫師看照會、叫其他科別的醫師兼看急診、或是讓精神不繼的外科醫師執行手術,還有身心俱疲的護理人員,我們期待的醫療品質早就被大打折扣。「品質少了,價格沒變」,差不多可說是名符其實的「黑心商品」。

割據各方的財團醫院、利益至上的經營者、講求廉價的健保署及刻意視而不見的衛服部皆是促成「醫療黑心商品」的共犯。

按月繳付健保費的你我,當然有權利要求更好的醫療品質,而非魚目混珠的黑心商品。否則會看診的「人形立牌」將會越來越多。

加入好友 加入劉育志的LINE@!

文章瀏覽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