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戰勝愛滋》情理並重的好讀科學故事


《戰勝愛滋》情理並重的好讀科學故事

文 / 白映俞


《戰勝愛滋》的開頭寫著:「醫學不一定會照課本上寫的運作」。愛滋病被稱為二十世紀的黑死病,從一九八一年現蹤之後,科學家無不想要破解愛滋病密碼。不過對社會大眾而言,多多少少仍舊對愛滋病存有偏見,認為愛滋病是「他們的病」,是那些不守規矩、放蕩生活者的疾病。而身為愛滋病研究者的作者要怎麼翻轉這樣的情勢呢?

《戰勝愛滋》作者本身為麻省總醫院及哈佛大學的HIV(愛滋病毒)研究員。在開頭敘述自己於實驗室工作的第三年時,有過針扎的經歷。這時的針頭帶有愛滋病毒,代表作者不但可能因為針扎而罹患愛滋病,還會是感染到超強的愛滋病毒株。作者描述自己依舊默默地做完實驗,卻在踏出實驗室的那一刻崩潰。

天啊,讀到這裡,愛滋病一下子從「他們的病」拉進到「作者做科學研究時差點感染的疾病」,吸引更多讀者想要繼續追看結果。

繼續讀下去後,作者更完美地說明「為什麼要尋求治癒愛滋病」。原來本書主角是一位於柏林執業的男同志耶森醫師,於伴侶出現發燒、畏寒等不適後,檢驗出伴侶罹患了愛滋病。

這位耶森師陷入恐慌,身為醫師,他看過太多罹患愛滋病而慘死的案例。他非常想要立刻找到治療愛滋病的方式救伴侶,卻也擔心著自己其實早已中獎。而耶森醫師的伴侶最後選擇離開。

耶森醫師不希望愛滋病會成為所有男同志的無奈宿命,因此開始致力於研發抗愛滋病藥物。後來耶森醫師遇上「柏林病患一號」後,開啟使用當時新穎的雞尾酒療法。作者用不著痕跡的方式將愛滋病檢驗、發病機轉、及治療等較科學、枯燥的理性篇章,隱身於一段段充滿情感的故事裡,過程從不枯燥。

到了探討藥物的研發及醫療產業的章節時,雖然純屬科學辯證的成分上升,故事性較低。不過,能看到出身於台灣的愛滋病專家何大一之奮戰歷程,著實令人欣喜。「但是,醫生,我不覺得我生病了呀!」一章則點出了大部分愛滋病患者的迷思,提供為何需要及早介入治療的前因後果。本部最後一章故事又回到耶森醫師身上,增添不少蕩氣迴腸的小說式情節,再度緩和了純科學帶來的理性氛圍。

讀到第三部,出現「柏林病人二號」,此人與「柏林病人一號」同樣是耶森醫師的病人,但「二號」的故事更具災難性,不僅身染愛滋病,爾後還罹患了白血病。作者用擅長的敘述抒情寫法,完整呈現「二號」染病的過程、治療、周遭的看法、及最終決定療法的過程,讓讀者了解一位「必死無疑」的人如何獲得新生,故事流暢、全無滯礙。而第十九章的「我們可能已經消滅HIV」一篇,著墨於醫學界的迷思、誤信、和爭辯,科學界的讀者一定能感同身受。

第四部探討「什麼是治癒」及後續的愛滋病藥物發展。每當寫完充滿科學冰冷語言的篇章後,作者就會轉到愛滋病病人的角度,用他們切身相關的病徵、主訴引發讀者一同面對、解決問題的興趣。當然,現在離全面治療愛滋病的時代還很遠,但這個時間點正是個檢視愛滋病過去與未來的好時機。

這本《戰勝愛滋》確實是一本非常好讀、流暢、又情理並重的科普書籍,從作者開頭提到「自己被針扎、差點罹患愛滋病毒」,再接以「男同志醫師尋求愛滋病治癒妙方」引發讀者的同理心,都可說是順勢而為,是本很適合閱讀的書喔。

在期待更多人認識愛滋病的同時,在這還是要一再的提醒大家,請不要以為「同志=愛滋病」,會傳染愛滋病的主因是「危險性行為」,而現在每年的新增愛滋病患中,異性戀者的人數已經多於同性戀者了!記住,病毒不會選擇性向,而是選擇危險性行為!






作者: 霍特     出版社:貓頭鷹

加入好友 加入劉育志的LINE@!

文章瀏覽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