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進入思考才能領悟

  

《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進入思考才能領悟

文/白映俞 

聽到抱怨時,我們說:「拍拍,我懂。」

其實,很多事很難懂,當下更難懂。 

不是嗎?多麼痛的領悟,都是後來在腦海裡,像奶精加進黑咖啡時,滾出的一圈圈漩渦,轉阿轉的,繞半天才轉出來的領悟。

我已經處在不了解“蛹之生”的年代,小野這個名字,說實話,離我有點遙遠。

但看小野這麼真切地寫自己的過去,自己的故事,再剖心掏肺地寫自己多年後的體悟。

記下「我」之為何為「我」?

「我是誰」?

或,「我將往何方」?

這些問題拿來問自己,沒話說,真有點茫。

讀著小野的書,倒是帶領我也玩味起自己的過去。

是的,這本書內,小野說起許多家庭對他的影響。

他寫著:『如果要用很簡單的幾個字來形容自己的人生,我想到「失敗」這兩個字。 十六歲那年,我從第一志願的初中畢業後,考上了第六志願的成功中學夜間部,在爸爸心目中,這是一次「無可挽回」的失敗,他跪在我面前,如同面對世界末日般痛哭失聲:「兒子,一切都完蛋了啊!」』

我也開始回想,想到小時候那些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日子。

那些過分強調成功與失敗的日子…

當上一輩的人追求的僅是成功時,對下一代的教育裡,就會忘記讓孩子學習處理失敗。(因為代表上一代的人也完全無法接受失敗。)

當對失敗的挫折容忍度越低,我們就更容易畫地自限。

畢竟,限制事情的發展,會讓人有種獲得掌握的優越感,以為這樣就不會面臨失敗,不用處理失敗。於是我們的選項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只剩下那種看起來最接近成功的小徑,然後很快地陷入無路可走的窘境,什麼事都覺得“完蛋了”。

當下的意義,和過五年、十年後來看的意義,可能是不同的,所以有些事,後來才懂。

我也曾經以為別人定義的成功就是一切,想要做到別人定義的成功。

現在才慢慢懂,人生難以掌握,也無須掌握,能快樂過生活就已足夠。

  

以前常有人寫說,雞兔為何要同籠?

或為什麼我們需要學這麼無聊的機率?

其實換個角度看,我們只要看到,設限越多,可能性就越少;沒有設限,可能性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寬闊。

或許這就是最簡單的數學能教我們的事情。

看完了這本「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我開始追小野的專欄,yahoo的,中時電子報的,篇篇是好文。

這個社會能有這樣的聲音真是不錯,緩緩地、穩重地、真誠地傳達著正確的信念。

  


作者:小野   出版社:究竟


更多好看的書:

《別睡,這裡有蛇!》丹尼爾.艾弗列特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莉姿.茉芮

《最後的演講》蘭迪.鮑許、 傑弗利.札斯洛

《死刑台前的告別》大衛.道

《人體交易》史考特.卡尼

加入好友 加入劉育志的LINE@!

文章瀏覽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