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看病也要一窩蜂


看病也要一窩蜂

文/ 劉育志

相信許多醫護人員都接過類似的電話,可能來自五等親、八等親,或是朋友的朋友的鄰居。

「欸……我想要看下禮拜內科廖醫師的門診,你能不能幫我掛號啊?」王嬸問。

「這個……現在從網路就可以直接掛號了,很方便的。」

「我知道從網路可以掛號,但是掛到的號碼都很後面,我實在不想等那麼久。」


「沒辦法耶,廖醫師的病人很多,動輒5、60人,一定會掛到很多號。」我無奈地回答。

「真的不行?你們難道不能插隊掛號嗎?」

「沒辦法,掛號系統都是由電腦決定,沒有人能夠自己挑號碼。不過,你可以掛別的診呀,專門看糖尿病的醫師還有好幾位,不用等那麼久。」

「我知道有其他的醫生,不過廖醫師的病人最多,應該比較厲害啊。」王嬸悻悻然地說:「算了,我還是自己掛號好了。」

「門庭若市」時常被認為是「好醫師」的具體證據,願意擠在大排長龍的候診區等待的患者大有人在,甚至甘心等到深夜或是清晨。不只看病如此,無論是吃喝玩樂,凡是客滿、排隊往往會被解讀為「一定有好康」、「要搶就要快」,一窩蜂跟著人群走的現象非常普遍。

「從眾」對人類而言有著無比的吸引力,這種無可抵擋的反應,或許在演化成人類之前便已經存在。就好像大草原上的羚羊,只要瞥見身邊的同伴躍起奔跑,便會跟著拔腿就跑,因為只要遲了幾秒鐘,即可能成為獅子的晚餐。這可說是一種生存的本能,跟著大夥兒一塊兒行動讓個體有較大的機會能夠逃離危險、獲得掩蔽,以及獲取食物。經過漫長歲月的演化,這樣的自動化程序依然存留在我們的腦子裡,讓我們很難抗拒一窩蜂的魅力。

雖然說一窩蜂是人類的天性,不過多少還是會有人感到疑惑,等待的病人「越多」,真的代表醫術「越好」嗎?

這個問題很難直接回答。不過你或許可以回想看看,排隊久候的紅豆餅,真的比較肥美,比較好吃嗎?




手術刀下的年代》凱特文化

加入好友 加入劉育志的LINE@!

文章瀏覽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