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會很痛
文/ 劉育志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日常生活中遇上一些大大小小的傷總是難免。
撕裂開來的傷口只要有一定的深度,便會建議進行縫合。
縫線會將局部的組織固定,以利癒合。軀幹、四肢的肌膚需要承受較大的活動度與張力,為了降低傷口裂開的風險,通常會兩個禮拜才拆線。
好不容易捱到了拆線,但在走進診間時,往往都會抱著既期待又害怕的矛盾情緒。
「拆線……會不會痛啊?」蘇小姐盯著手臂上的傷口,憂心地說。
這種時候的答案有兩個,「會」和「不會」,很簡單的選擇題。蘇小姐應該期待著可以得到安慰,可以寬心的答案。但是,通常我會選擇一個很沒人性的回答,就是「會很痛。」
見到鑷子和銳利的尖剪,蘇小姐哭喪著臉,緊閉雙眼。
為了降低組織對異物的反應,多數的撕裂傷會使用尼龍線來縫合。一一剪斷之後,就能抽掉線頭。
隨後,跟診的護理師俞琳接手貼上紗布,一邊叮嚀著,「小姐,這兩個禮拜要避免劇烈運動,傷口才不會裂開喔。」
蘇小姐驚疑地睜開眼睛,「啥?拆完了嗎?」俞琳微笑道:「嗯,已經好了喔。」蘇小姐一臉不可置信卻又如釋重負,拿著單據歡歡喜喜離去。
「哇嗚!這招真好用耶!」黏貼病歷時,俞琳開心地道:「從前,我們都會說『拆線不痛,不會痛』,結果,拆線的過程中只要有一點點刺痛,就尖叫連連,家屬還會在旁埋怨,怪醫生下手太粗魯。倒是像這樣事先說了『會很痛!』,最後患者反而都會開開心心。」
同樣的拆線,同樣的疼痛,有時候會讓人無法忍受,有時候又讓人渾不知覺。大腦的運作常常就是如此耐人尋味,面對一個未曾體驗、無法度量的未知,人們會嘗試去揣摩或猜測,而在這樣的運作過程中,無論是恐懼或是期待都會被過度的放大或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