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病歷寫英文,一定有陰謀!


病歷寫英文,一定有陰謀!

文/ 劉育志


絕大多數的人,在聽到需要動手術時,都會表現出焦慮、緊張的情緒,這是人之常情。但也有些人,是才剛踩進診間,便會一整個心焦慌張的模樣。曹太太便是這般。

因為最近幾個月來,排便習慣改變,讓六十多歲的她來到門診。


「我有時候便秘,有時候又拉稀,肚子脹脹的,食慾很差,整個人都很不舒服,體重掉了好幾公斤。」她皺起眉頭說話,身子緊繃著,緊握的一雙手,讓人瞧了都感覺不自在。


後續的大腸鏡檢查在乙狀結腸裡發現惡性腫瘤,因此建議手術治療。一般而言,在進行這類大手術前都會幫年紀較大的患者作心肺功能檢查,作為參考。

我翻看心臟超音波的報告,裡邊洋洋灑灑列著:

1. Concentric LVH
2. Calcification of AV
3. Mild AR, MR
4. Moderate TR
5. Adequate LV global performance, LVEF:71%
6. No pericardial effusion

「嗯…心臟不太好喔…」我在病歷上作了紀錄。


「怎麼可能!是哪裡不好!?我都有在運動說!」曹太太挺直腰桿,睜大眼睛問:「有很嚴重嗎?」


「這些是老化的現象啦,年紀大了器官就會漸漸退化。」


「退化?那會不會怎樣?這樣還能不能開刀?」曹太太急切地問,連珠炮似的。


「心臟功能還算可以,老化是一定會有的。」縱使是鐵打的機器都會逐漸衰壞毀敗,更何況是運作了幾十年,還沒辦法替換零件的血肉之軀。但是,總有人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接受如此事實。


曹太太眉頭蹙著,臉上的皺紋糾結,很顯然這樣的說詞全然沒法讓她信服。沉默了半响,她忽然道:「醫師,你在病歷上為什麼不用中文寫?」語氣中透著懷疑。


我愣了一愣,還沒搞懂狀況。


曹太太繼續道:「是不是有什麼故意不讓我知道?」有點兒像在法庭上質詢的味道。


「沒有啊…報告裡講的大概就是這樣…左心室有點肥大…瓣膜有鈣化…沒有心包膜積水…」我一一解釋著。


曹太太指著一整頁的相片和圖表問道:「報告明明還有寫很多,怎麼會只有這樣?」突如其來的詰問,的確讓人一時很難說明白。


還來不及答話,曹太太便下了指令:「你把報告印給我,我拿回去自己看!」


「好…行啊…」我聳聳肩,乖乖地遵命照辦。


「病歷本來就應該要寫中文嘛!你們醫生幹嘛都要故意寫那些讓人家看不懂的!」曹太太不忘數落幾句,「哼…我兒子女兒都唸研究所,拿回去讓他們看,還比較清楚。」


在醫院裡印報告,印病歷的要求時時有之。而有更多的時候,會有人拿著其他醫院的檢驗報告、病理報告來問。報告紙上密密麻麻,每一段句子旁,都還認真的標注著中文翻譯。但,了解事情全貌的關鍵,並非僅只於語言的翻譯而已。英翻中當然可行,但翻譯的結果,充其量不過便是由「看不懂的英文」變成「看不懂的中文」罷了


看不懂的中文!天底下怎麼可能有看不懂的中文?


容我小小舉個例。


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種醫院內常見到的細菌,在重症患者可導致嚴重的感染。它的中文名號是「鮑氏不動桿菌」。


「何謂『鮑氏不動桿菌』?」這該是許多人心裡頭浮現的小問號。


「嗯,為一種廣泛存在於大自然環境中,嗜氧性革蘭氏陰性的桿菌。」這段是教科書上的介紹,一般而言,認真用功的乖寶寶會立刻用黃色螢光筆作上記號,然後心裡頭默唸二十次。


「噢…那為什麼叫『不動』?什麼叫嗜氧性?什麼又是革蘭氏陰性?」很快的,浮上來的小問號越來越多,小泡泡似的。


「鼎鼎大名的Acinetobacter baumannii,近幾年已成為院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而且其抗藥性越來越強,甚至出現MDRAB(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和PDRAB(pan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翻譯過來便是『多重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和『全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老師講得口沫橫飛,興高采烈,但飄在空中的問號越來越多,昏暗講堂裡已有小半同學的意識陷入昏迷。


單純的翻譯非但沒有解決問題,更像是捅到馬蜂窩一般,惹出更多的問題。好像咱們小時候,一張嘴吱吱喳喳靜不下來,總會纏著老媽追問:「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蜻蜓會飛?」「為什麼樹葉是綠色的?」「為什麼吃芒果會中毒?」「為什麼…?為什麼…?」總是有著許許多多無厘頭,千奇百怪的問題。早已經記不得老媽當年是如何回答。只曉得,後來在書架上出現一套書,叫作「十萬個為什麼」,封面上滿滿的全是問號,五顏六色,繽紛萬狀。


另外,像是Bacteremia(菌血症)、sepsis(敗血症)、SIRS(全身性炎性反應症候群),這些狀況在臨床上都可能出現發燒、休克、心搏過速等表現,但其各自又有著不同的定義。單靠英翻中,肯定沒法有更深入的了解。不過大夥兒千萬別誤會,因為使用讓人「看不懂的中文」並非有意隱瞞,更絕無「存心讓人有看沒有懂」的大陰謀


這年頭資訊飛快流通,只要用指頭輕易Google兩下,就能明白在下絕非虛言。其實,「看不懂的中文」所在有多,又何僅止於醫學領域。


在電腦普及,人手一機的當下,讓咱們瞧瞧一小段關於中央處理器的介紹。


-----在 Nehalem 架構之下,Core X 將利用新加入的 QuickPath Interconnect (QPI) 和北橋溝通。就較低階 Core X 型號而言此介面提供4.8 G.8hasspacetruenegativefalsenumbertype1tcsc>T/s 的頻寬,等於9 GB/s 的雙向頻寬。-----


您瞧,這段「看不懂的中文」比起病歷而言是否更加倍地讓人不懂。明明數字是數字,文字是文字,字字分明,偏偏湊起來是一頭霧水,全然沒法理解。


「看不懂的中文」在古老醫學的中文病歷裡也是常見。「肝陽上亢」、「肝氣鬱結」、「肝氣犯脾」、「肝陰不足」、「肝風內動」、「肝經濕熱」、「肝火上炎」、「肝腎陰虛」。瞧瞧上列這串描述,想必大家都是暈頭轉向,渾渾然不知所云。此「肝」是否便是印象中的「肝」,都還作不準呢!


在各行各業,都存在著許多的「專業術語」,這是「必然」,也「必須」的。目的是讓同行之間能「精確完整」的溝通。舉醫學上最最基礎的解剖為例,全身上下兩百多塊骨頭,甚至是骨骼上的一個突起或一道溝紋,都有專屬自己的名字。單純把病歷英翻中,非但沒有解決問題,更還會越弄越糊塗。


無論在哪一個領域裡,「行話」與「普通話」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又高又陡的藩籬,那是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才能夠跨越,沒有捷徑。這個問題在醫學來說是更加的切身,更加的難分難解。因為電腦工程師無須費心費神,費盡口舌來解釋晶片裡的奧秘,解釋什麼是「北橋」?什麼是「南橋」?什麼是QPI?但醫師往往卻是需要把「行話」轉成「普通話」,還得用國語、用台語、或者比手畫腳來解釋病情給大人、給小孩、給老人聽。大多時候,醫師會嘗試把病情簡化成口語上大家「能聽懂的中文」來說明。但在這樣一個「轉譯」的過程,又會浮現不同的困難。


方才提到的Bacteremia(菌血症)、Sepsis(敗血症)、SIRS(全身性炎性反應症候群),醫師在說明病情時可能會使用「感染」、「發炎」、「長細菌」、「發燒」、「白血球增加」等含意相近的詞彙。卻也因為如此,常會聽家屬抱怨:「我們找了好幾個醫生,看一個講一種,講的都不一樣,我爸到底是得什麼病?」更有人氣憤地說:「都是之前的醫生誤診,亂講一通。」


語言上同義,近似的詞彙有太多太多,這更是凸顯了「專業術語」存在的重要性,而搞懂這些個術語的背後,往往又需要更廣泛深入的知識為基礎,絕非用手指輕鬆Google兩下就能解決。一知半解的狀況下,誤用或濫用這些個「行話」,更會讓事情雪上加霜。硬著規定在病歷上寫中文,非但無濟於事,更萬萬強求不來。


更多精彩的文章在《臺灣的病人最幸福


 

作者:劉育志   出版社:臺灣商務

加入好友 加入劉育志的LINE@!

文章瀏覽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