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合情合理的詐騙


合情合理的詐騙

文 / 劉育志

「醫生,你今天要再開一條藥膏給我喔。」王先生離開診間時特別轉過身來交代。3天前他的手指在工作時被美工刀劃傷,所以被送到急診室縫合,這天回門診檢視傷口。約莫3公分長的撕裂傷癒合得不錯,也沒有感染的現象。

我翻了翻病歷,委婉地道:「急診醫師開給你的是大條藥膏,應該還剩很多吧。」

王先生理直氣壯地說:「我一天換3次藥,昨天就用完了!」


他領到的藥膏其實份量頗多,塗抹類似的小傷口大概用上一個月都綽綽有餘,就算一天換5回,也不太可能在3天內把藥膏用完,顯然他說的不是實話。

那麼,王先生是騙子嗎?

倒不盡然。他的樣貌就像每一個平凡如你我的上班族,穿著襯衫、皮鞋、西裝褲,戴一副膠框眼鏡;當然也如同你我一般都曾經理所當然地順手取走幾枝辦公室的原子筆、幾張A4紙,或用公司的電話撥幾通私人手機。

有趣的是,縱使我們會拿走這些物品,但一般而言,我們不會將收銀機裡的現金直接放入自己口袋。因為同樣屬於「偷竊」的行為,不過我們在看待「物品」與「金錢」時,有很大的差異。

任何人都期許自己是誠實的、良善的,也都會給自己訂下某些行為準則。若要跨越這些行為準則,通常必須給自己一個「合情合理」的交代。

直接取走不屬於自己的金錢,是非常明確的犯罪行為,我們較難說服自己下手。但是在拿走紙張、原子筆時,我們會告訴自己:「這本來就是要給我們用的文具。」如此一來,跨越心裡頭那條誠實的準則就輕而易舉。

由心理學家所做的實驗亦證實了,在使用代幣時,人們的欺騙行為會遠大於使用錢幣的狀況,因為代幣大幅降低了存在人們心裡的道德負擔。

王先生試圖額外取得的藥膏,也就很類似使用代幣的情境。「騙藥膏」所需要跨越的心理門檻,本來就遠遠低於「騙錢」的心理門檻。

雖然這幾乎是難以抗拒的人之常情,不過千萬還是要多想一想,畢竟濫用資源的苦果還是要咱們自己來擔。

加入好友 加入劉育志的LINE@!

文章瀏覽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