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好奇頻道》她是不是在騙我?


《Curiosity Channel》她是不是在騙我?

 文/ 白映俞劉育志 


深夜的FB上,朋友寄了段女友的message過來,正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之時,他又寫了句:「女生這樣講,是不是在騙我?」

是的,我們今日談的是謊言。


古希臘的犬儒哲學家Diogenes

打著燈籠一直找一直找,到死都找不到誠實的人。

所以關於他的雕像、畫像全都是打著燈籠貌。

(這個故事最棒的梗是,Diogenes活了九十歲。偉哉~)


  
當然,並非古希臘的時代滿街都是潘金蓮及西門慶,Diogenes想要呈現的誠實,是在顯示“文明行為”時不該偏離己心,不該矯情造作或裝模作樣的那種誠實。

但以下我們繼續討論這種我騙了你你騙了我小情小愛的欺騙遊戲。

謊言就是離我們這麼近。

短短一天之內,我們可能會碰到兩百個大大小小的謊言而無法察覺。

兩百個,真的沒你想像的那麼難。

徵信社的廣告隨著公車滿街跑,

(代表許多人需要徵信社的一臂之力來戳破謊言。)

小三、小四、小五到小七都出現,戲劇節目裡千篇一律出現高富帥男+白癡女,行車紀錄器記下的蟾蜍哥和助跑姊,記者會抄襲、剽竊、捏造,政治人物和影劇紅星等也常是滿口胡謅,還記得美國總統布希說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毀滅武器所以要出兵攻擊嗎?

無數戰爭起點,正是一小搓核心人物的貪婪及謊言。


     
我們似乎無法阻止別人說謊,那,能不能學會不要上當呢?

諾貝爾文學獎一九九八年得主薩拉馬戈,在得獎小說《盲目》扉頁裡引用《勸誡書》的金句:「若你看得到,就仔細看;若你能仔細看,就好好觀察。」

似乎,拒絕謊言,不要成為盲目的「睜眼瞎子」,只要用心就可以了。

事情是這樣的嗎?

數十年來的研究發現,人類很難察覺對方是否正在對自己說謊,猜對的機會大概只有54%跟丟銅板決定要不要相信他的結果一樣。(所以實在不需要因為自己選錯了人而感到懊惱...)

近期的實驗依舊顯示,讓大學生看影片找出誰說謊時,[1]

發現,無論影片的主角是大人或孩童,影片的問句是開放性問句或暗示性問句,影片的場景是自然性或實驗室貌,大家依舊難以揪出正確的說謊者。

市面上多數教人如何體察對方是否說謊的書籍/文章,會提出許多非語言肢體動作的判讀,像各種文明裡,都會認為察覺說謊要“看著對方的雙眼”。

但研究證實,沒有任何肢體語言線索,能告訴我們對方有沒有說謊

「妳不要亂講,我沒有騙妳好不好?」

「你就是在騙我,這是女人的直覺!」

其實這樣的說法也不能說是不無道理。

根據大規模的實驗分析,判斷謊言時,直覺比所有辯證詳盡的知識還要準確。[2]


至於機器呢?

電影裡,雙面間諜坐在腦部掃描器前受訊問,畫面上出現色彩斑斕的腦部血流變化,或波形變動,謊言之間的諜對諜似乎就能不攻自破。

嗯,沒錯,只要問題設計夠好,我們確實能夠用核磁共振的儀器分辨謊言及實話。[3]

不過這實在是相當華而不實的檢測,普通人又該怎麼辦呢?

隨著時代改變,讓網路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今日大眾的溝通方式,因為MSNfacebookemail等介面出現而大大改變。

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連結越緊密,卻連要看著對方雙眼,打量到他的內心的機會也沒了。

說謊的方式,或許也改變了。

接著,我們僅就網路而言,來看看網路上人類分辨說謊的方式,是不是也一樣的糟糕呢?


   
 先想想看你是否也撒過下面幾個謊?

  A. 我已閱讀並同意以上服務條款。

  B. 是的,我已滿十八歲。

  C. 狀態:離線。


我得承認我從未詳細閱讀所有服務條款,時常撒A謊。

而謝天謝地,我在使用網路之初,已經滿了18歲,所以B謊與我無緣。

還有,是的,我會裝忙、裝離線。

看到這裡,我們都必須承認,在網路世界裡,謊言絕對也是鋪天蓋地的。

根據康乃爾大學認知科學副教授Jeff Hancock的論述[4]他將新時代的網路謊言分成三類:

分別是“管家式謊言”、“手偶式謊言”、及“千萬鄉民式謊言”。

光看這樣的分類一定會霧薩薩,看官們請耐著性子看下去。

第一類的“管家式謊言”講的是在通訊如此發達的時代,無論身處何方,隨時都會被找到,但我們卻也不想24小時都可能被打擾,因此,我們自己負起了過去“管家”的任務,禮貌性地回絕某些邀請,說出像是:「我快到了!」

「抱歉,電池快要沒電了。」

「這裡收訊不好。」

「抱歉,我得去上工/上課了。」這樣的話。


這些訊息傳達的是,嗯,我現在不能跟你說話。(事實上是不想跟你說話。)

不過呢,我看重我們的關係,我也關心著我們彼此,所以我只好說出些無關緊要的推託之詞,這些話,創造了模糊的空間,讓自己喘口氣。




第二類的“手偶式謊言”,大家就更好猜想,指得是網路上用假名發表言論的虛擬身分。

請出另一個身分為自己發聲,我們躲在後頭當藏鏡人,在虛擬世界裡假裝“我不是我”地生活著。

網路世界的匿名化,讓許多人的遐想漫無邊際地飛行。

許多的“手偶式謊言”集合之後,就會變成第三類的“千萬鄉民式謊言”。

用更大的族群力量讓這個發言立論成為輿論重心,正如現在新聞裡常出現“網友們認為…”,這種方式不用任何一人挺身而出,即可對某人某事判生或判死。

另外可以舉“鄉民都說自己有30公分長”為例嗎?

Jeff Hancock好奇的是,不講網路詐騙或是網路美女約會,不講匿名的手偶及鄉民的力量時,若我們用網路與同學、朋友、同事、及任何親近的人的溝通,會比較容易說謊,或是比較容易誠實?

(匿名時的網路就是要抹煞個人,因此我們為了探討個人,只求證不匿名的狀態。)

Jeff Hancock及同事做了些實驗,將每個人每天的通訊(及謊言)收集起來,總共收集七天,爾後再一一確認哪些是謊言。

他們發現,每個人最誠實的時候,是寫Email的內容。

相對的,電話傳送出最多的謊言。

另外,他們還發現,Facebook裡呈現的個人風格,在親密好友及陌生人的眼裡似乎挺一致的,因此,Jeff Hancock說,人們在網路上,比在面對面時還要誠實。(不匿名的狀態下)

這個結論或許出乎我們意料。

不過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解釋看到端倪。

語言,存在人類史大概五萬到十萬年。

文字,存在人類史大概五千年。

造紙術的時間更短,約莫兩千年。

十八世紀末,才發明了機器造紙。

所以過去的人講過的話就算了,極少記錄下來。

說謊與否,似乎比較無所謂。

但現在隨著網絡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世界已經進展到每個人每天都會記錄下一些事情,除了文字,我們還有音頻、視頻等媒介。

這些東西,就是證據。

記錄著我們的一言一行。(您可以回顧: 楊姓離職員工爆料系列--政治家點飯 )

因此,讓我們在說謊前都會稍微想想,是否要讓這件事/這段話變成我們自身的紀錄?

回到最初朋友的問題,「她是不是在騙我?」

唉,我不是魚,不敢說魚快不快樂,更不敢斷定朋友間的情愛糾葛。

只能告訴朋友,根據研究,她是用email好好地寫了封信給你,誠實的機會還挺大的。

「為什麼,她不跟我面對面說實話?」

「為什麼,她覺得我會無法接受原本的她,卻要試圖騙我?」

「我是打算遇到問題,兩個人一起解決的,她卻不讓我知道她的困難?」

唉,親愛的,請仔細想想,

難道,你沒有騙過她?


   

此文經編輯後,收錄於《不腦殘科學》,喜歡更多古怪疑問和有趣解答的朋友不要錯過喔!




不腦殘科學:為什麼人有兩個鼻孔?為什麼我們都愛看八卦新聞?失戀的痛到底有多痛?生活中,處處都是泛科學!

作者:PanSci泛科學網專欄作者群


出版社:平安文化




[1] Leach AM, Lindsay RC, Koehler R, et al. The reliability of lie detection performance. Law Hum Behav. 2009 Feb;33(1):96-109.

[2] Hartwig M, Bond CF. Why do lie-catchers fail? A lens model meta-analysis of human lie judgments. Psychol Bull. 2011 Jul;137(4):643-59.

[3] Langleben DD, Loughead JW, Bilker WB, et al. Telling truth from lie in individual subjects with fast event-related fMRI. Hum Brain Mapp. 2005 Dec;26(4):262-72.

[4] http://www.ted.com/talks/jeff_hancock_3_types_of_digital_lies.html

加入好友 加入劉育志的LINE@!

文章瀏覽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