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牛寶寶-今天妳大長長了嗎?
文/ 白映俞
爸媽聽了不禁莞爾,想不到妳還改成只用左手嘟嘴接著說:「我昨天大很小。」惋惜的口氣加上比出一點點的樣子,讓爸媽同時哈哈大笑。
愛演的妳看到此舉深獲人心,再強調一次:「可是今天大長長。」同時繼續用力撐開妳兩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連在一起,比出獨一無二,那種“好長好長”的氣魄。
妳可能不懂爸媽在笑什麼,其實我們是相當欣賞妳形容“大長長”的姿勢,簡單好懂,非常“科學”。不過妳一定不知道,外國人用來講長度的單位“呎”,英文就是“one foot”,用中文直接翻譯過來就是“一腳”,所以妳看看,古時候的人一開始也是像妳這樣,喜歡以自己一隻腳的長度來描述比較其他東西的大小,才跑出來“one foot”這樣的單位!
不過當然,媽媽的腳比妳的腳大多了,爸爸的腳又比媽媽大多了,妳說的“一腳”和我的“一腳”真實長度可能會差好多,怎麼辦呢?
確實,度量衡是這樣來的
古時候的阿伯們決定,要讓大家說的“一腳”都是相同的大小,才不會大家講來講去都不一樣。他們在某個星期天,找了十六個阿伯排排站站好,這些阿伯有高有矮,腳有大有小,每個阿伯都伸出他們的左腳,用腳尖連著前一個人的腳跟,等十六隻腳連起來後,先看看總共有多長,再除以十六,後來他們就把算出來的這個長度叫做“one foot”,此時,“一腳”講得再也不是我們自己的腳。
因此去店裡想要買麵包時,再也不用伸出自己的腳比大小,而是有個固定的“一腳”,於是媽媽每次吃潛艇堡的時候,都得讚嘆一下,外國人的腳好大喔,媽媽好像都只能吃完“半隻腳”那麼長的潛艇堡而已。
外國人講的“one foot”,和妳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出的“七”,都是用身體表達測量長度的概念,是用自己的經驗體會到的生活。其實這是相當自然的,像是妳看到隔壁的小朋友,比妳高的妳會覺得那是姐姐,比妳矮的叫做妹妹,雖然這好像不一定正確。
另外,妳會捧著比妳的臉還大的球,會躲在球的後頭說:「媽媽這個球很大,妳看不到我了。」可是如果是媽媽的臉躲在球後面,可能一下子就被妳找到啦,因為媽媽的臉會比球還大,這時候,妳可能反而覺得:「哇,球好小喔。」
所以,雖然有一個公定的“一腳”能夠來形容長度大小,真正在每個人心中的大和小是沒有辦法一樣的。
媽媽看到妳這樣比出“大長長”的姿態後,不禁由衷的讚嘆,這才是真的生活啊。生活本來就該是人和自然的融合,用自己曾經見識到的“大小”或“多少”,來決定怎樣表達多或少,大或小。但在近代文明的洗腦下,“大小”或“多少”已經不是依據個人的生活經驗,也不再僅用來表達一些民生所需,而是變成一件件商品堆砌而成。
由數字堆砌的生活
翻開報紙,只要介紹一個影視明星,旁邊都會加上他是身高幾公分,體重幾公斤,幾歲,三圍等等,萬一報紙很無聊地同時放了兩個女生在比較的時候,又總會把那個“身高比較高,體重比較輕,年紀比較小”的人加上一個“勝”!這是何等錯誤的觀念,被公定量化的社會就是一個充斥商品的社會,讓每個人只能靠這樣公定的數值描述自己介紹自己,人就變成了商品,好像不靠這樣量化的依據,就沒有個人的賣點。
媽媽相當不喜歡這樣充斥著數字和量化的社會,媽媽工作的醫院,並不會看我花多少心思在臨床照顧病人,因為臨床工作這些東西太難評估,於是老闆們會看媽媽的論文寫作有沒有足夠的貢獻,簡單來說就是因為論文寫作有所謂的分數高低,有一個“數字”,雖然讓許多人會覺得很安心,很公平,但真正重要的工作,就像媽媽在臨床照顧病人這樣的事情,幾乎是沒辦法用一個數字來評估的。
聽不太懂嗎?妳就想想“媽媽愛不愛妳”這樣的事情好了,這件事很重要對不對,但妳會只覺得媽媽買了玩具或衣服給妳,或是帶妳去吃大餐才是愛妳嗎?應該不會吧!妳會更想要,是媽媽陪著妳看書,陪著妳玩玩具,帶著妳上山下海探索這個世界,我們陪伴彼此的時光是不是都快快樂樂的,才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一件衣服的錢,一份玩具的錢,快樂這件事情,就像我說的,目前是沒有辦法用一個數字來評估的。
在妳大概一歲時的某天,爸爸媽媽去吃泰國菜,妳在一旁嗑白飯加清蒸魚,不小心的媽媽用剛夾辣味打拋肉的筷子幫妳添菜時,讓妳吃到一點辣,那時候妹妹妳可是差點從兒童椅上翻了下去,反應之激烈讓爸媽都嚇了一大跳,有這麼辣啊!
不過,當妳兩歲半的時候,爸爸媽媽又帶妳進攻泰國菜,這次妳已經可以面不改色地吃下媽媽惡作劇,偷偷塞給妳的辣味食物啦。好可惜,沒機會再看妳脹紅臉翻桌的樣子。
媽媽為什麼提到這件事呢?我只是想要跟妳說,很多生活的經歷,隨著妳的成長,會有不同的感受。妳好小的時候那麼怕辣的味道,現在好像可以接受了,同樣地,妳也要自己多多的嚐試,才能感知各種不同的滋味,媽媽並沒有辦法幫妳決定,哪一種東西是香或臭,喜歡或不喜歡。
重點是,妳自己的定義呢?
媽媽念大學的時候,招待外國醫學生在台南旅遊吃小吃,其中有個瑞典長腿姊姊,一聞到臭豆腐的味道,超像喝到鹽酸一樣,臉上充滿懊悔和心痛,只想趕快離開那個小吃攤,但媽媽可是滿心覺得“臭豆腐是人間無敵美味”才帶他們去吃的啊。
沒辦法,經驗不同,感知就會不同,所以“美食”這種感官決勝負的事情,也是一點也沒辦法被量化的喔,我覺得超好吃的食物,卻讓外國人踩了地雷,媽媽從此決定不要相信米其林三星這種用星星數量來評分美食的標準。
於是,親愛的小妹妹,媽媽希望妳永遠可以保持著說出“我大長長”和“我昨天大很小”這樣的心情,用自然的想法和經驗,體會表達著現在的感受,而不是僅受限於一些數字,一些社會用來量化的系統。
運用各種感官,探索這個世界
妳記不記得,我們站在龍山寺前頭的小瀑布前說的話呢?那時媽媽有點遺憾妳看到的第一個瀑布竟然是人工瀑布,不過妳站在瀑布下,眼睛瞇瞇地說:「好像用蓮蓬頭洗澡,一直噴。」
我聽著趣味了起來,既然妳提到了瀑布給妳的“觸覺”,媽媽不妨再跟妳說:「妳看啊,瀑布的英文是waterfall,water是水,fall是跌倒,妳看看水跌倒了,是不是就是像我們眼前的瀑布啊!是好多水從那麼高的地方摔下來喔!」這是有關於“視覺”。
接著,妳又補充一句妳對瀑布“聽覺”的感想:「媽媽,瀑布很吵,很像在下雨,我們去別的地方玩吧。」
我很喜歡這一段對話,我們用各自的認知,形容描述眼前的瀑布,看到一件事物,不是要急著將他量化,只知道他實際上多長多寬,而要靠著感官體會,這樣五味探索的歷程,才值得我們留念。
至於“量化”這檔子事,就像妳講得一樣,一隻手比得出來,一隻腳伸得出來,這樣就夠用了,再多的,我們不用,也無法用數字衡量了。
我們每天固定在餐桌上的問候語,於是變成了「你今天大長長了嗎?」
接著用各自的手,比出了滿意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