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牛寶寶》放在頭上的鈴鼓
文 / 白映俞
記得媽媽曾說妹妹妳是女版巴小飛嗎?既然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精力,大概兩歲時妳就開始到舞蹈班參加幼幼課程,多一個機會可以合理化地動來動去,可以橫衝直撞而不搞得阿公阿嬤心臟病發。
剛開始上課時,妳是最年幼的一個小朋友,有點畏懼,也跟不上老師的動作,只等著媽媽去接妳下課,而不願意主動參與課程。然而慢慢地,妳開始能在同學和芽芽老師的面前施展肢體,跟著大家跑來跑去,上完課時還會滿頭大汗地跑過來抱著媽媽說:「媽媽,我喜歡跳舞ㄟ,跳舞好好玩。」
那天下課時,老師特別提醒媽媽,妳們的跳舞班會在星期天舉行成果發表會,媽媽聽著覺得好新鮮,是“成果發表會”呢,這聽起來不是很正式的嗎?怎麼好像一點準備也沒有。
芽芽老師笑笑地說:「沒有的,就是在我們上課的地方表演而已,讓像妹妹一樣的幼幼班,到高年級同學的班級,坐在一起欣賞彼此學到的東西,通常妹妹他們會很喜歡看到大姊姊們的表演,只是平時沒什麼機會看到,再說,這樣的表演也可以訓練膽量啊。」
於是星期天我們一家就在星期天高高興興地出發到舞蹈班,哇,好多大姊姊穿著漂亮的舞衣,邁著整齊的步伐跳著舞,也多了興奮的家長們在外頭探頭探腦的。
媽媽本來就有點擔心妳是不是會怯場,果然妳一開始有點扭扭捏捏不肯進去舞蹈教室,幸好你們班上的姐姐過來牽著妳的手走進去做準備。
等到妳們出場時那個畫面還真有趣,五個小蘿蔔頭排好隊,插著腰,一副煞有其事的樣子。妳排在最後一個,笑得很開懷,可能意識到爸爸的照相機正在喀擦喀擦,妳竟然還探出一顆頭和爸媽招手,只差沒配音:「爸!媽!我在這裡啦!」逗趣的模樣讓其他小朋友的家長也哈哈大笑。
接著你們在芽芽老師的帶領下跳起了舞,相較於高年級姊姊們的整齊劃一,幼幼班的你們可說是各自為政,本來應該拿著鈴鼓畫圈圈的時候,妳性之所至,突然覺得鈴鼓好像一頂帽子,就把鈴鼓放在頭上搖屁股,媽媽看到也不禁莞爾,跟爸爸笑說:「果然是還沒有社會化的孩子啊。」
這時,妳應該會問媽媽:「什麼是社會化啊?」
嗯,媽媽覺得解釋起來可能有點困難,不過就讓我試試看吧:我們的生活中,會有很多既定的群體規範、傳統、和意識形態,“社會化”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不會背離這些準則或約定成俗的概念,是怎樣的角色,就扮演好那個角色的樣子,就像俗諺說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就像妳正在跟著芽芽老師跳舞表演時,大家會希望妳可以照著老師的舞步跳,而不是自創舞步。
「可是戴帽子很好玩啊!」我猜妳應該會這樣回答媽媽吧。
親愛的妹妹,當然,媽媽也覺得把鈴鼓當成帽子戴是件好有趣的事情喔,如果鈴鼓夠大的話,媽媽也會拿來戴戴看。不過呢,我們在家裡面隨興玩地時候,喜歡怎麼戴都好,但是當妳是團體中的一分子,正在表演的當下,妳有身為這個角色的自覺,也就是說,妳如果能照著芽芽老師的舞步跳,這才是社會化的行為。
當妳是小朋友的時候,大家看到妳這樣可愛的動作,都會開心大笑,但是如果再長大一點,變成像姐姐那樣的跳舞,他們會按照編好的舞步跳,假如有人像妹妹妳一般,想到什麼跳什麼,破壞了規則,其他的隊員或是老師,可能會不高興的喔。
所以我們聊到的是什麼呢?是社會規則和秩序。就像我們過馬路的時候,妳會看到有很多汽車、摩托車、腳踏車、和行人,要從不同的方向經過,這時候,人類發明了紅綠燈,告訴大家「紅燈停,綠燈走」,另外我們有十字路口,有斑馬線,還有不同的車道,告訴大家「汽車走在這裡,行人走在斑馬線」,這些都是社會規範,用來維持社會秩序。
妳想想看啊,如果每一台車子,都是想過馬路就可以過馬路的話,是不是車子就從四面八方撞過來,可能會像你玩骨牌一般倒成一團喔!
妳很喜歡聽故事,在不知不覺中,也從好多的小故事中學到了所謂“做人處事的道理”,這些道理,其實也是社會規範。「獅子與老鼠」告訴妹妹妳要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多幫助別人;「金斧頭與銀斧頭」告訴我們講話要誠實,不可以欺騙;「龜兔賽跑」說的是不可以得意忘形,不論多天才,做事情還是要努力不懈,不能半途而廢。這些都是妳好喜歡的故事,對不對?
雖然妳聽過這麼多的小故事,大致上也漸漸知道,什麼是「大家可以接受的事情」,那為什麼大人們沒有每個人都很“社會化”,還都會做出像闖紅燈這樣違反社會秩序的事情呢?
原因是妳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妳同時也會發展出“自我”,英文稱之為ego的特質,“社會化”比較像是妳做出別人期待妳做的事情,“自我─ego”就不一樣了,是妳心裡面冒出的聲音:「可是我比較喜歡這樣ㄟ。」
這個互動的過程其實很有趣,但也可能是一場戰爭。就像鄰居哥哥們也聽過「獅子與老鼠」,卻不會想要扶起賽跑中跌倒而哇哇大哭的妳,因為哥哥的“自我”正在呼喚著:「這是比賽,不可以幫忙。」
就像妳聽過「金斧頭與銀斧頭」,然而當媽媽明知故問地質詢妳:「是誰把玩具丟了一地啊?」妳還會推出身旁的玩具說:「是小鴨。」因為妳的“自我”正在思考著:「如果承認了,可能會挨罵喔。那我還是不要誠實好了。」
就像妳聽過「龜兔賽跑」,還是常常不肯乖乖吃飯,總是吃個幾口就想要玩這個玩那個,無論媽媽再怎麼警告妳:「做事情可以半途而廢嗎?不可以啊。」妳的“自我”還是會跑出來跳舞轉圈圈地說:「可是我覺得玩遊戲比較好玩啊,我又不想吃飯。」
這時妳可能會冒出的疑問是:「那為什麼我要做“大家期待我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我想做的事情”呢?」大哉問,媽媽也常常這樣自我懷疑著,不過,最簡單的一個答案,大概是為了秩序吧。
萬一每個人都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們的生活就會毫無秩序可言,也會造成彼此的許多麻煩。就拿媽媽工作的地方─外科急診室來說好了,遇到的病人就常常是因為不守秩序而闖禍的,有喝酒喝得爛醉的人,騎車在馬路上狂飆,造成車禍,讓無辜的騎士們身受重傷甚至喪失性命;也有藥物成癮的病人,每天來急診要求大量的止痛藥,討不到就會大聲咆哮,恐嚇醫師要放火燒掉醫院的。這些不守秩序的人,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罔顧其他人的權益,甚至全民還要為他們的醫療費用買單,都是可惡至極的。
可能媽媽在外科急診看過太多失序的事情,媽媽越來越覺得,秩序是很重要的。很多人把自己的快樂享受,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這是相當不好的行為。就像妳在幼稚園,如果同學每一次都要搶在妳的前頭溜滑梯,不肯排隊,妳是不是會不高興呢?同樣地,即使妳好想好想溜滑梯,可以不排隊就搶著去溜嗎?當然是不行啦。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遵循秩序和規則,因為當我們破壞了這個規則,滿足了自己的慾望,可能會破壞到我們身旁的人的權利,造成其他人生活上的不舒服,這就不好了。
不知道妳以後看到這些話會不會相當地冏,想說:「媽呀,我只是把鈴鼓戴在頭上而已啊,老媽妳怎麼就講了這麼多話?」唉唷,我就想講嘛,關於那個“自我”,我還有很多事情想跟妳分享呢,不然就下次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