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看圖說故事—生命的泉源 之貳


 

這張圖裡,如果仔細瞧,可以發現部分的肝臟影像似乎不大對勁,較不規則,不均勻。

志志用橘色線圈起來的地方,便是有問題的地方。



  



打過顯影劑之後,局勢就明朗化了。左邊是沒打顯影劑的影像,右邊這一張是打完顯影劑的影像。因為顯影劑會隨著血液迅速、均勻地灌流正常的組織;這時就可以跟血塊分出明顯的差異。這是肝臟包膜下的大片出血(Subcapsular hematoma)



 



又是一個動腦時間:為什麼顱內出血時,無須仰賴顯影劑,就能清楚作出診斷,而在腹部卻沒見到明亮亮的白色血塊?

當然,這問題還是跟“密度”有關係。

電腦斷層中以Hounsfield units(HU)為標定密度之單位。定義水為 0。值越高時影像越白,越低則影像越黑。血液的Hounsfield units約是55;剛成形的血塊Hounsfield units約為 80左右;肝臟會落在60左右;腦組織會是40左右。

能不能清楚地辨別影像,跟兩者間的“密度差”大有關係。好比把志志丟到非洲人群中,肯定會是又白又顯眼的一張臉;但要是送到印度,那乾巴瘦小黝黑的志志眨個眼就會被人群淹沒,想找都找不到。

新鮮血塊的密度比腦組織大許多,所以有顯著的對比;但血塊跟肚子內的臟器相比,密度差異較小,對比也較不明顯。這時候便可藉由顯影劑,來幫助判讀。

底下這張圖,可隱隱約約見到血塊和肝臟的交界,這回應該比較有感覺了吧?



  






由這張當腹主動脈瘤破裂,嚴重內出血的圖比較,可以見到流動的血液及凝固的血塊兩者之間密度的差異。

紅色虛線處是腹主動脈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裡頭是流動的血液。紅色實線處是凝固的血塊。

右邊是打顯影劑後的影像。



  






 下面圖中這一團不規則形狀的,便是血塊,應該是由腸繫膜受創而來的出血。左邊是未注射顯影劑的影像,右邊是打顯影劑後的影像。有了顯影劑,我們就能見到黃色箭頭處的白色線條,此即是正由動脈噴出的血液,像股小噴泉。



  






方才提到的顯影劑,還可以使用於偵測出血點,當出血量夠快的時候,可用血管攝影找到出血點。這一段影片消化道活動性出血,流訴頗快。從上腸繫膜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注入的顯影劑,很快流入了腸道中。





 









這是相當嚴重的內出血,整著腹部脹得相當厲害。小小細細的主動脈(紅色箭頭處)表示病人已處在嚴重休克,血管內的血液已經所剩無幾。即使注射顯影劑後,肝臟(黃色箭頭處)及腎臟(藍色箭頭處)幾乎都沒有顯影,這些都是失血合併腹壓過大導致體內器官灌流相當不足的現象(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照例,在最後要有個小習題。

這一段影片中,有明顯的內出血。大夥兒睜眼睛找找看,出血點究竟來自何方?







 






蔡宏名老師熱心小補充:

CT HU(Houndsfield unit),是以水為0

光的衰減係數在空氣=0.000208cm-1 ,在水uw= 0.19cm -1 ,骨骼ubone=0.414cm-1    

CT= (u某物-uw)/ uw 再乘以1000就是CT值。

比如空氣(0.000208-0.19)/0.19= 接近-1 ,乘1000 = -1000,所以空氣約為 -1000

鈣化  (0.414-0.19)/0.19=  1.179,乘1000 = 1179 ,所以骨骼約 1179   

因此有些異物的HU值可能>1000, 但沒有<-1000CT值。


(以上影像由放射科 蔡宏名老師提供、指導。特此銘謝!)


加入好友 加入劉育志的LINE@!

文章瀏覽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