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寫給牛寶寶》三歲是最大的反對黨

  

《寫給牛寶寶》三歲是最大的反對黨

 文/ 白映俞


「妹妹…吃飯囉!」

「妹妹…」

「妹妹…要吃飯了,玩具趕快收好!」

投出幾句石沉大海的問句後,媽媽決定要一探究竟。

「可是我還要玩啊!」看到媽媽走過來,妳馬上防禦性地先發制人。

「喔!是堆積木啊,嗯,那也太好玩了吧!等下我們吃飽一起玩吧!」看到妳又像個“披著狼皮的小羊”一般,準備對媽媽進攻,我趕緊改變口氣。

「我們一起收玩具好不好,拿到二樓去,我們吃飽就可以一起蓋城堡了喔!」

「不要啦!媽媽妳做機器人,我蓋城堡。」果不其然,妳卸下狼皮,回歸柔順小羊貌,和媽媽牽牽手走到二樓吃飯。

呼,媽媽心裡又吐了一口長氣,心想:「三歲真是最大的反對黨」。

應該說,自從妳一歲起,腦袋裡跑出了“Ego─自我”這個東西後,反對的意識就已逐漸發芽茁壯。

以前我唸書時,還以為佛洛伊德的話是胡謅的呢!

但最近與幾個家中同樣有小朋友的同事談話裡,我們不得不一起承認,佛洛伊德是對的。

“自我”在生命最初的六或八個月便開始形成,到二或三歲時便已建立得很好。於是,即將三歲的妳,成了家中最大的反對黨。

Ego─自我”,這個字眼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的說,就是妳發現自己是個獨特的身分,是個唯一的存在;

也就是說,妳發現,“自己”就是“自己”。

幾個月大的妳,到底在怎樣的契機下,知道“妳”是“妳”呢?

我猜,大概妳藉著眼睛看到行走自如的父母,聽到周遭的人說著火星文,

“自己”卻躲在自己的小宇宙,翻不了身說不出話,由此發現了“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

我們發展出“自我”,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尤其在於“學習”的方面,妳一定是先看到“別人”可以做什麼,

例如看到爸爸媽媽會自己走路、自己吃飯、還可以說話聊天這般,

妳發覺“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於是“自己”開始有動力,去學習新的事情。

除了這些基本技能的學習之外,妳一定也感知到“自己”相對於“其他人”的獨特性。

像是“媽媽”之於妳,就是跟妳玩得很開心,可以跑可以跳的“同學”類別,

如果妳打算要做什麼,妳會自然而然地邀請我一起加入,說出「媽媽,我們長大後一起學開車吧!」這種話。

ㄜ…孩子,媽媽十年前就有駕照了好嗎?

妳知道的,當然還更多。

妳知道阿公對妳的眼淚沒轍,只要哭哭啼啼地去找阿公,馬上會得到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妳知道阿嬤什麼時候要去“尚青”買菜,跟著去可以吃到免費試吃麵包,因此很愛“對路”。

妳知道爸爸說的話好像都算數,扮演最後的仲裁者。

於是當妳和媽媽意見不合,妳馬上會跑去找爸爸:「爸爸,媽媽說不一樣的毛毛蟲吃不一樣的葉子,真的嗎?」

爸爸說的一句“是”,勝過媽媽比手畫腳地講到口乾舌燥。

那天從幼幼班回家後,妳很高興地雙手比出“讚”的姿勢,喊著:「我最棒,我好棒。」

可愛的模樣讓媽媽也學著妳叫道:「我最棒,我好棒。」

妳知道嗎?這也是老師們希望小朋友能喜歡自己,有自信心,進而培養出“自我”中很重要的方法。

那妳知道為什麼媽媽常常做出奇怪的動作,一下當紅鶴,一下當小毛驢,要妳跟著做嗎?

一開始,妳會笑笑地說:「可是我不會…」,於是連嘗試都不肯。

但媽媽鐵定會繼續鼓勵妳:「可以的,“妳”可以的…」因為這樣,妳才會試著跳出妳的舒適圈。

在媽媽「一試再試做不成,再試一下」的加油歌聲中,挑戰更多的身體活動。

因為媽媽知道,小孩子的自我,真的在兩三歲就發展得很強烈了。

當妹妹認知到“我”和“你”,妳就會開始會為了維護“自己”而戰。

甚至,為了保護自我感覺,妳會“自我設限”,畫一個舒適圈站在裡面,不打算接受更多的挑戰

每個人都喜歡“我好棒”這樣的自我評價,但“我好棒”之後呢?

我們為了“自我感覺良好”,為了維護自己“這麼棒”的自我評價,妳會不希望任何人挑戰這樣的認知。

於是,妳會拒絕妳沒有想到要做的事情,甚至很多時候,妳說的“不”,就真的只是“不”,純粹的為反對而反對

其實,妳記不記得,幾個月前,我們家吃飯是這個樣子的:

「妹妹,吃飯!」

「不要,我不要吃飯!」

「哪有人不吃飯,都要吃飯的啊!」

「我不要!」

到底是在不要什麼啊,媽媽真是搖頭。

好說歹說終於讓妳來吃飯之後,又是另一場戰爭開始。

媽媽餵妳的時候,妳吃得意興闌珊,倒是很喜歡一邊吃飯一邊貼貼紙,嘴巴偶爾偶爾才應付著動幾下,整副心思都放在貼紙上。

阿嬤吃飽後看妳吃得如此散漫,總是受不了地把碗拿過去,擺開架式準備對付不專心的孩子。

妳一看苗頭不對,總是「哇!」的一聲就開砲了。

而阿嬤也不是省油的燈,提槍反擊:「妳吃飯吃這麼慢還敢哭,有人吃飯還在玩貼紙的嗎?」同時清空桌面。

「……嗚嗚嗚……」阿嬤接著把碗和湯匙擺在妳的面前,說:「不要哭,吃飯就專心吃飯,自己吃。」

妳眼看哀兵政策失效,頓了幾秒考慮一下情勢,搜尋著可用的救兵。

看到阿公、爸爸、和媽媽等人選全都低頭吃飯,當作視而不見。

霎時妳的“自我”決定靠自己殺出重圍,奮戰到底,於是妳開始敲打著桌子,對阿嬤叫喊著:「我‧不‧要‧吃!」

「小孩子有這樣的嗎?」阿嬤越來越怒,聲音像機關槍噠噠噠般落下,而妹妹妳不甘示弱的拿出大絕。

「嘔…」一聲,把剛剛吃進去的東西全都吐了出來。

……

這時爸媽也只得站起來清理兒童椅的桌面。

而妳,抽抽噎噎地換好衣服後,好像也換了一個人,默默地,不再有什麼意見地,把飯吃完。

「這個臭咩…」後來爸爸媽媽聊到這樣的晚餐,總是如此開頭著的。

不過也因為妳的這些反應,讓爸爸媽媽了解到,“喝斥”和“責罵”,這些我們以為處理事情最快的方法,往往卻是最遙遠的路

因為此時此刻的妳,是個正在發展“自我”意識的個體。

妳已絕非是聽話的小狗了,妳越來越反抗“違反自我意識”的各種事情,

於是吃飯這樣的紛爭,演變成的就是“兩個自我”(妳和阿嬤的自我) 之間的對抗。

   

因此爸爸媽媽開始會用不同的說法,避免挑戰妳的自我意識,別讓妹妹妳想到的是:「可是我想要…怎樣怎樣…」。

而是跟妳說:「也可以這樣喔!」或是「還可以這樣喔!」,去挑起妳的興趣。

讓妳自己也開始想到:「哇!我也想這樣!」避免妳又激發出那些固執的,甚至是討人厭的“自我”。

當然,媽媽不是說“自我”不重要。

相反地,我覺得“自我”很重要,覺得“自我感覺良好”更重要。

現實的生活裡,如果自我感覺不夠良好,妳就不會喜歡自己;不喜歡自己的人,就很難是個快樂的人。

但是,很多人無法接受別人的批評,因為這些批評,都像是對她“自我”的攻擊。

長大以後你要記住一件事情,在決定要與人爭吵之前,要先想想看,妳是為了妳的“自我”而吵,還是真的妳覺得有道理?

就像是吃飯這件事好了,如果妳換完衣服後,即使還流著鼻涕,還是會乖乖地吃飯,那為什麼一開始會和阿嬤劍拔弩張地開戰呢?

妳就是為了妳的“自我”而戰。

就算妳承認“我應該要吃飯”才是有道理的,但是妳不想“那時候”被“逼著吃飯”,妳就決定要反擊。

“自我”被激發出來的時候,妳所關心的不是“對”或“錯”,而是“勝”或“負”

這種拚輸贏的心態,可能會導致毀滅性的下場,甚至危及到自己的生存。

其實是相當危險的,而這種心態,大概是人的通病。

如果動物也有“自我”,那牠們的“自我”應該比較低,所以會考慮到自己的生存。

好比說,獅子在大草原上獵食,其實失敗率是很高的。

假如獅子要捉水牛的時候,水牛為了反擊而用力地撞獅子,

獅子會不會心想:「我是萬獸之王─獅子ㄟ,我怎麼可以輸給水牛?」

而硬要衝到底?

不會,獅子會放手。

獅子考慮的是自己的生存,不會是自己的“自我”。

會為了“自我”而挑起戰爭的,甚至賠上自己生命的,就是人類

媽媽希望妳記住,自我─ego”的存在,是要來協助你的生存,而不是威脅你的生存。                                                                                                                

講一句文言文吧,你可能現在不會懂,長大你就懂了。

這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

再講白話一點就是,啊妳就知道肚子餓要吃飯,那就乖乖吃飯不就好了。

不吃飯會被罵,肚子還會很餓,那多不划算啊!

     

不過看著妳的“自我”逐漸茁壯,確實也替媽媽上了一課。

至少媽媽偷偷反省自己,也還是常常拿無謂的自我意識,用“拚輸贏”的心態在處理事情呢?(淚奔…)

至於媽媽要省思的下一個課題,就是要怎麼幫忙你,才可以形成一個適度的“自我”發展,卻不至於無限放大呢?


更多牛寶寶:

寫給牛寶寶-話說從頭

寫給牛寶寶-職業婦女的內心戲

寫給牛寶寶-誰創造了眼淚與爭執?

寫給牛寶寶-放在頭上的鈴鼓

寫給牛寶寶-橡皮擦媽媽的告白

加入好友 加入劉育志的LINE@!

文章瀏覽人次: